close

  追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 

智力或口語發展:了解孩子的智力、口語、人際互動能力是否跟一般同齡的孩子差不多,這影響孩子對於情境的了解和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。建議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明白示範情境和情緒的連結,以及正確、多元的情緒表達方式。例如:媽媽看到孩子又犯錯生氣了,直接說

情境(因為)

個人心情(所以)

情緒表達(結果)

你又做錯

媽媽傷心

媽媽不想再說了,你自己先想想錯在哪裡?

你這麼大聲吵

媽媽心煩

不想說話,我等一下再幫你。

或是幫忙把孩子的行為也利用上述的語言表達,讓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關係。

 

 

 

先天氣質差異:有九個向度:活動性、規律性、趨避性、適應度、反應強度、情緒本質、堅持度、注意力分散度、反應閾等。有些孩子比較喜悅的或憂鬱負向的;有的固執或有彈性容易被改變;有的反應強易大驚小怪或反應強度較低,會低估了他的情緒,例如他回家之後,不說話半天,直到晚上才說出「放學途中被人搶了錢包,手臂被打傷了」。有的遇到新環境與刺激會採趨近或退縮,變成「不」先生小姐);有的很敏感,一點小刺激他就會覺察或比較魯鈍,爸媽的聲調語氣變得高揚大聲,甚至是打下去了,他才感受到爸媽的生氣。氣質不同,表現也不同,需要因材施教的管教方法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情緒表達的學習環境:很多父母本身有壓力,在家裡經常情緒失控,甚至採取哭鬧、打罵、威脅等不成熟的方式。因此,父母看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時,不妨檢查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也有類似的情緒表達方式。就要先改變大人表達情緒的方式。孩子撒謊:是對大人行為模式的反應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好的不學,學壞的:孩子都有模仿的過渡時期,不需太過擔心!

 

 

改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[平時]

  1. 視線的力量:看著孩子的眼睛,傳遞媽媽的愛!想要獨占媽媽:讓孩子感到自己備受寵愛!

 

  1. 聆聽孩子的話:不否定孩子,先聽聽孩子的理由!不要敷衍孩子:以免降低孩子的溝通能力!

 

  1. 最好的讚美:讚美讓孩子學得更快、更好!讚美的禁忌:不理解孩子的隨口讚美,不如不要說!

 

  1. 孩子幫倒忙:不過度在意孩子的失敗,才能讓孩子勇於嘗試!

 

  1. 對孩子坦白:對待孩子,誠實仍然是上策!

 

  1. 帶孩子去朋友家玩教孩子打招呼:與其強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,不如從自己做起! 「謝謝」與「對不起」:隨時說謝謝,但不能把道歉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!

 

  1. 語言示範:(表格一)

 

  1. 善用角色扮演:利用故事書、戲劇、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不同角色的不同觀點。例如:媽媽拒絕孩子,因為媽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好朋友不願意借你玩具,讓孩子學習從好友和自己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,同時跟孩子扮演自己和好友等不同的角色,去思考這個問題。與其反覆說教,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,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。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,再藉由討論,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。享受念故事書的樂趣。培養孩子的感受力: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孩子,讓孩子能感受他人的心!

 

  1. 老祖母的激勵法:問問孩子想做什麼:「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?」若你猜對了,只需說:「你知道規矩是什麼。做完功課後,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。」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,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。完成工作後的獎賞,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,但順序不可顛倒。

 

  1. 集點獎勵計畫: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。「集點數換獎賞」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。先設計一張點數表,貼在家中顯眼處,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,每日持續追蹤、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。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,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。此外,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,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。

 

 

[生氣時]

  1. 壞掉的唱片:當孩子違反規矩,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,父母可使用「壞掉的唱片」這招(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,例如「現在把玩具收好」),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。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,通常孩子會照辦。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,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。

 

  1. 積極的暫停:傳統的關禁閉,懲罰意味濃厚。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,包括父母自己。先和善的告訴孩子,需要冷靜下來時,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「安靜椅」上,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。
    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,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。重點是,每次只能鎖定一、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。孩子一違反規矩,就要立刻使用。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,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,執行時,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。

 

  1. 媽媽先保持冷靜與公平:才能平撫打架或鬧彆扭的孩子!

 

  1. 父母絕不能做:

◎以暴制暴:「再鬧,就給我試試看!」「不乖就把你趕出門」之類的嚴懲、恐嚇和威脅話語,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,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。
◎當孩子情緒的奴隸:「不要哭,就帶你去吃麥當勞!」「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,別難過了!」用賄賂、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,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,反而讓孩子學會了「情緒勒索」。
◎男孩別哭:「男子漢不要哭,勇敢一點!」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,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,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。
◎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:「你這個壞孩子,為什麼這麼粗暴?」「真是愛哭鬼!惹人厭!」你貼在孩子身上的「負面標籤」,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。
◎流於說教:「你看!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……」當孩子傷心、難過、生氣的時候,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,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。
◎迴力球效應:「你再鬧啊!乾脆把我氣死好了!」在孩子鬧脾氣時,無法保持冷靜,反而回以憤怒,形成「你來我往」的惡性循環,最後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」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。
◎阻斷話語:「怎麼垂頭喪氣的?振作一點!」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,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,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,進而築起一道心牆,變成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。
◎歸咎他人:「跌倒了不痛!都是地板害的!」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,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,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,容易養成遇到挫折「只會怪別人」的惡習。

 

 

[氣後]

  1. 小布偶的建議:相較於無聊的「衝突對話」,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(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)。讓小布偶問問孩子:「到底怎麼了?」「為了什麼事生氣?」「下次怎麼做比較好?」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。

 

  1. 提醒與斥責:斥責是為了讓孩子明白「為什麼不可以」!

 

  1. 避免嘮叨:用「說明狀況」來代替斥責!

 

 

整理自親子天下雜誌,若有侵權請告知,馬上刪除,謝謝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蘇曉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